(SeaPRwire) – 上週,美國能源部長克里斯·萊特(Chris Wright)發表了一份令人震驚的聲明,表示共和黨人是能源價格飆升的「罪魁禍首」。我希望他說的是對的。
在競選期間,唐納德·川普總統承諾在他的第一個任期結束前,降低美國人的能源成本。然而,美國人的能源成本卻正在飆升。
結果,數百萬美國人在熱浪中汗流浹背,打開的電費帳單也同樣令人心焦。這就是我所稱的「熱浪經濟」,在這種經濟中,極端高溫與企業主導的公用事業價格飆升相互碰撞,工薪家庭承擔費用,而萬億美元的科技公司卻從中獲利。
全國各地,居民客戶的電費每月上漲17到27美元。這意味著每年僅能源費用就額外增加300多美元的家庭開支。罪魁禍首不僅僅是您的空調。AI數據中心正在消耗大量能源,推高電價,並使本已脆弱的能源電網不堪重負。今年迄今為止,公用事業公司已直接應對AI需求,要求數十億美元的新投資。
川普和共和黨承諾降低美國人的成本。但在提供誘因並鼓勵Big Tech在幾乎沒有監管的情況下迅速擴張能源密集型AI基礎設施的過程中,他們已導致能源成本飆升。這只是共和黨更廣泛的放鬆管制和私有化議程的一部分,該議程優先考慮企業利潤而非公共福祉。
AI數據中心,這些為ChatGPT等大型語言模型提供動力的巨大設備倉庫,需要持續、高強度的能源。像Google、Meta和Microsoft等公司正在以公用事業無法應對的規模和速度建造它們。預計到2030年,美國數據中心的能源需求將幾乎翻倍,達到美國總用電量的9%。這些能源需求正在實時重塑電網,迫使公用事業延遲清潔能源升級並重啟化石燃料發電廠。一些科技公司,例如Amazon Web Services,甚至正在遊說將現有的基載發電廠直接連接到其設施,將供應從公眾中轉移。
在許多地區,電價是透過競爭性批發市場設定的。當需求飆升時,價格也會隨之飆升。公用事業公司——尤其是那些有保證回報率的投資者擁有的公司——會將這些更高的成本直接轉嫁給消費者。單就PJM互聯電網(PJM Interconnection)而言,它橫跨中西部和中大西洋部分地區,數據中心今年夏天幫助將容量拍賣價格推高了800%以上,使批發電價增加了22%。居民在未來五年內可能面臨數十億美元的額外費用。如果沒有額外的電網容量或清潔能源替代方案,這些成本將持續衝擊家庭預算。
不斷上漲的能源成本對低收入家庭、租房者、農村社區和有色人種社區的打擊最大,他們已經面臨全國最高的能源負擔。而危害不僅止於更高的帳單:在田納西州,一個xAI數據中心因透過35台未經許可的甲烷渦輪機排放溫室氣體和致癌甲醛,超過聯邦限制,污染了一個以黑人為主的社區的空氣而遭到強烈反對。在喬治亞州,數據中心的爆炸性增長嚴重壓迫電網,以至於當地官員已警告存在電力可靠性風險。在德克薩斯州中部,Microsoft AI的用水量被認為是導致乾旱的原因,迫使居民採取嚴格的節水措施。
與此同時,推高這些成本的公司卻創造了歷史性的利潤。Nvidia,AI數據中心晶片的主要供應商,最近市值達到萬億美元。正是這種推高公用事業價格並污染前線社區的基礎設施,為企業和股東帶來了歷史性的財富。
事情本不必如此。通脹削減法案(Inflation Reduction Act, IRA)旨在透過大規模擴展清潔、可負擔的能源來滿足不斷增長的能源需求。作為美國財政部的前高級顧問,我協助實施了支持電網升級、分散式太陽能和公共電力的IRA稅收抵免。這些投資旨在降低家庭能源成本,同時為AI等新技術準備電網。但今年七月,共和黨人投票削減了這些激勵措施,正值AI需求激增之際。取而代之的是,一項共和黨主導的倡議正在推動數據中心的快速增長,卻幾乎沒有環境或經濟責任。
如果AI公司希望在公共基礎設施上建立其未來,他們必須盡其所能,支付應有的能源成本份額,資助清潔能源建設,支持加速轉型的公共政策,並投資於電網彈性和受電費上漲影響最大的社區。一些州正在實施讓大型能源用戶支付更多費用的政策。這是一個開始,但我們現在需要一項國家戰略。
這並不是要反對所有的數據中心發展,因為這是國家經濟增長的一個必要組成部分。這是要拒絕一種Big Tech將財政和環境成本轉嫁給工薪家庭的體系。這是要揭露掠奪性的企業權力、政治短視,並要求保護公共利益的問責制。AI熱潮已經來臨,但這不意味著我們必須接受一種會加劇不平等、耗盡我們的電網,並讓家庭持續補貼企業貪婪的模式。
賴特部長是正確的。共和黨人應該為此受到譴責——因為這是他們應得的。
本文由第三方廠商內容提供者提供。SeaPRwire (https://www.seaprwire.com/)對此不作任何保證或陳述。
分類: 頭條新聞,日常新聞
SeaPRwire為公司和機構提供全球新聞稿發佈,覆蓋超過6,500個媒體庫、86,000名編輯和記者,以及350萬以上終端桌面和手機App。SeaPRwire支持英、日、德、韓、法、俄、印尼、馬來、越南、中文等多種語言新聞稿發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