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PRwire) – 一位真正耀眼的電影巨星,他運用自己的魅力、影響力和財富,幫助有抱負的電影製作人投身電影事業,保護自然世界免受那些為一己私利而將其剝削殆盡的人的侵害,並以身作則,展示電影敘事如何不僅能反映美國性格的各個面向,更能塑造它:在假新聞、錯誤資訊和醜陋政治紛爭盛行的時代,一個能做到這一切的人似乎幾乎難以想像。但那就是勞勃·瑞福(Robert Redford),他於9月16日去世,享年89歲。瑞福是一位演員、製片人、導演;在他的漫長職業生涯中,他觸及了電影業的方方面面。但最重要的是,他是一位溝通者,一位藝術家,他只需一絲微笑,就能在言語之外與我們交流——即使那時,作為表演者和作為個人,他都是那種讓你本能地湊近,*渴望*聽到他要說什麼的人。瑞福無所不能,以至於他似乎將不止一生濃縮在他89歲的生命中。
在疫苗問世之前,瑞福在洛杉磯長大時,童年時期曾感染小兒麻痺症。雖然他的病情不嚴重,不至於需要使用鐵肺,但他確實臥床數週休養。作為獎勵,他的母親帶他去了優勝美地國家公園。當時,他告訴我那次旅行,講述了家裡的車如何從隧道中駛出,展現了公園所有的自然壯麗。「那個地區所有的神奇之美——它看起來就像是上帝雕塑出來的,」他說。後來,在青少年時期,他在優勝美地工作了三個夏天,儘管他算不上是個模範青少年。他高中時與一群粗野的同學混在一起,據說畢業典禮時坐在禮堂後排,看著 Mad magazine。
他的願望是成為一名畫家,19歲時他省下了足夠的錢,在歐洲「流浪」了一年,用他自己的話說。儘管他一生都在繼續繪畫和素描,但那次旅行對他來說在其他方面也具有塑造性:他對政治、自然、以及世界其他地方人們如何思考和生活有了更多了解。他在 University of Colorado at Boulder 學習藝術——特別是對動畫表現出興趣——儘管到了1950年代末,他已找到了表演之路。他的職業生涯始於電視和舞台:他的突破是尼爾·賽門(Neil Simon)1963年的戲劇《赤腳在公園裡》(Barefoot in the Park)——後來他還與珍·芳達(Jane Fonda)共同主演了1967年的電影版本。
從那時起,你需要一份百萬字的捲軸才能充分列出瑞福的成就。他的導演處女作,1980年的《凡夫俗子》(Ordinary People),贏得了四項奧斯卡獎,包括最佳影片和最佳導演。作為導演,他後來改編了諾曼·麥克林(Norman Maclean)的小說《大河戀》(A River Runs Through It,1992年),並在《益智遊戲》(Quiz Show,1994年)中探討了1950年代的益智問答節目醜聞。作為演員,瑞福精心選擇他的項目,經常傾向於那些以某種方式與美國政治的荒謬及其滋生腐敗的潛力相關聯的角色。這些電影包括麥可·李奇(Michael Ritchie)1972年的諷刺片《候選人》(The Candidate),當然還有艾倫·J·帕庫拉(Alan J. Pakula)1976年光榮的真實新聞劇《大陰謀》(All the President’s Men),他在其中飾演記者鮑勃·伍德沃德(Bob Woodward),他與卡爾·伯恩斯坦(Carl Bernstein,片中由達斯汀·霍夫曼(Dustin Hoffman)飾演)一同揭露了水門事件。瑞福的職業生涯似乎圍繞著這樣一個理念:美國精神的最佳特質——也許最好定義為一種坦率、謙遜的誠實——可以戰勝腐敗和欺騙。他並不滿足於只做演員、製片人和導演:他還於1981年創立了 Sundance Institute,旨在幫助獨立電影製作人將他們的作品推向更廣泛的觀眾。1985年,他透過接管當時被稱為 United States Film and Video Festival 的活動,擴展了 Sundance 的影響力,Sundance Film Festival 隨之誕生。
所有這些顯然都是了不起、值得稱讚的成就——然而,將瑞福一生所取得的所有事蹟列成清單,並非紀念他天賦的最佳方式。在電影中觀看瑞福——無論是《刺激》(The Sting)、《虎豹小霸王》(Butch Cassidy and the Sundance Kid),還是他後期或許最偉大的獨角戲《海上求生記》(All Is Lost)——你會發現自己被一種不可抗拒的磁性力量所吸引。薛尼·波拉克(Sydney Pollack)1973年的《往日情懷》(The Way We Were)是一部關於政治理想的電影,根植於麥卡錫主義(McCarthyism)和好萊塢黑名單(Hollywood Blacklist)的歷史。確實如此——但1973年觀看這部電影的小女孩,以及大女孩們,都發現自己沉浸在其令人心醉神迷的浪漫氛圍中。這不是一件微不足道的事,它很重要,尤其當我們談論演員能給予我們的一切祝福時。瑞福飾演的哈伯·加德納(Hubbell Gardiner)在紐約市街頭與他久別的戀人凱蒂·莫羅斯基(Katie Morosky,由芭芭拉·史翠珊(Barbra Streisand)飾演)偶然重逢時的眼神,是一場成年人悔恨與渴望的交響曲,承認做出正確的選擇總會讓我們失去一些東西。這是一種悲傷的眼神,說著:「你不能擁有一切」——即使在電影中也一樣,在過去一百年左右,我們經常去那裡尋找自己的倒影。瑞福的臉孔只會訴說真相。
在電影之外,這也是真實的。在我們的採訪中,瑞福談到了對那些似乎只顧破壞的人的必要性——,而是我們這些混亂、有缺陷的公民所堅持的價值觀。當自私更容易時,我們努力做到慷慨;當破壞和消耗更容易時,我們努力去保護。「我認為你必須保持希望,因為那是你唯一的救生筏,」他告訴我。「現在,我認為希望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需要,因為事情看起來如此絕望。如果你讓自己沉淪於那種感覺,那麼你就是問題的一部分。」他再也無法說得更簡潔了。而現在他已離去,這些話語真正縈繞心頭。
本文由第三方廠商內容提供者提供。SeaPRwire (https://www.seaprwire.com/)對此不作任何保證或陳述。
分類: 頭條新聞,日常新聞
SeaPRwire為公司和機構提供全球新聞稿發佈,覆蓋超過6,500個媒體庫、86,000名編輯和記者,以及350萬以上終端桌面和手機App。SeaPRwire支持英、日、德、韓、法、俄、印尼、馬來、越南、中文等多種語言新聞稿發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