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度反應的氾濫 — 以及應對之道

Overreaction Epidemic

(SeaPRwire) –   無論我們往哪裡看——有線新聞、社交媒體,還是在我們自己的後院——人們都處於完全失控的抓狂模式。我們對著電視上的名嘴大發雷霆,為可能發生或根本不會發生的時事陷入絕望,結果還會對親人發火。

是的,世界上確實存在需要我們關注的實際問題——這些問題可能會合理地引發憤怒或焦慮的情緒。 

但事實是:雖然我們無法總是控制事情的發生,但我們可以決定如何應對。而這,反過來會改變一切。

我相信我們正麵臨一場過度反應的流行病,要解決這個問題,我們首先必須承認問題不在於我們的情緒——而在於我們如何處理它們。我們不是調節情緒,而是直接反應。我們不是暫停思考,而是立刻衝動行事。我們不是處理問題,而是驚慌失措。在這個過程中,我們讓自己和身邊所有人的生活變得更加艱難。

我以研究這個為生。作為 Yale Center for Emotional Intelligence 的主任,我花費數十年研究為什麼有些人能夠優雅地應對生活的混亂,而另一些人卻會崩潰。不同之處不在於冷靜的人過著更輕鬆的生活。而是他們學會了如何處理自己的感受。

這被稱為「情緒調節」,它不是一種天生的性格特徵,而是一種技能——而且是我們可以學習的技能。

如果你覺得這個世界正在密謀把你逼瘋,在又一篇新聞標題、社交媒體貼文或家庭聚餐讓你情緒失控之前,試試這些策略:

監測你的新聞和社交媒體攝取量

沉迷於觀看新聞或在社交媒體上無止盡地滑動可能會觸發負面情緒,這應該不足為奇:它們的設計目的就是讓人上癮。恐懼和憤怒驅動點擊,而點擊帶來利潤。你越被激活,停留的時間就越長,最終感覺也會越糟糕。

解決方案是設定限制。每天只查看有線新聞或社交媒體一到兩次。關注那些更基於事實而非聳動標題的可信來源。請記住:如果某件事真的很重要,你會聽說的,如果不是,那也無關緊要。

辨識你所能掌控的

人們陷入焦慮或憤怒的一個重要原因,是他們產生了失去控制的錯覺。對抗這種感覺的關鍵是辨識哪些是你所能掌控的——哪些不是。

 如果你能對某個情況做些什麼,那太好了——去做吧。但如果你不能,就努力轉移你的注意力。也許有些事情你可以做,即使你無法單獨解決問題,它也可能產生一些影響。

一個簡單的檢查方法?問問自己:這是我的問題嗎?如果不是,就放下它。

深呼吸

當我們感到沮喪時,我們的神經系統會在我們的大腦反應過來之前就先做出反應。我們心跳加速,肌肉緊張,隨時準備爆發。這就是深呼吸一兩次的信號。放慢呼吸會告訴你的神經系統:暫停一下,直到你想出一個明智的反應。

試試這個:吸氣四秒,屏住四秒,呼氣六秒。在做出反應之前做三次。你會感受到不同。

說出你的感受

說「我氣炸了!」並不足以說明你真正的經歷。你是感到沮喪?失望?被背叛?還是惱怒?那些能準確標籤自己情緒的人,更善於管理情緒。

所以下次你快要失控時,暫停一下,說出那種感覺。這可能會阻止你發送令人後悔的簡訊或對那位司機豎中指。

改變你對情況的看法

一旦你冷靜下來足以清晰思考並標籤了感受,就是時候進行認知重置了。這就是重新評估——一種有科學依據的策略,它能幫助你以改變其情感影響的方式重新思考一個情境。

與其將挫折視為災難,你是否能將其視為挑戰?與其假設某人想找你麻煩,你是否能考慮他們只是有個糟糕的一天?

經常重新評估情緒的人,往往經歷更少的壓力和焦慮,擁有更好的人際關係,甚至享有更好的身體健康。

這種思維轉變不會立即發生——這就是為什麼呼吸練習先進行。但一旦你的初始情緒反應平息下來,重新評估可以幫助你以更具建設性、更少反應性的方式前進。

做你喜歡的事

如果你的情緒狀態瀕臨崩潰邊緣,這裡有一個激進的想法:休息一下。出去走走。玩個遊戲。聽音樂。看一場喜劇特別節目。打電話給一個讓你發笑的朋友。去散步——或者,如果你像我一樣,為某人泡杯咖啡。

這不是為了逃避,而是為了讓你的大腦和身體有機會重置。從事我們喜歡的活動——特別是那些讓我們動起來或發笑的活動——有助於打破壓力和焦慮的循環。

所以,如果你的本能反應是再刷一小時的「末日社群內容」,請抵抗這種衝動。相反地,在現實世界中做些有趣的事情。你會帶著更清晰的頭腦和更平衡的視角回來。

依靠他人

你可以採取的另一個步驟是向他人尋求支持——而且不只是那些同意你觀點的人。

在壓力時期,我們傾向於退縮到同溫層。我們向想法相同的人抱怨,並封鎖其他人。但將自己置身於情緒上的克隆人之中,並不會建立韌性——只會加劇你的壓力。相反地,尋求多元的視角。與那些挑戰你但同時也尊重你的人建立聯繫。意見不合並不可怕。孤立才是。

情緒調節並不意味著屈服、視而不見、保持沉默,或者在事情不順利時假裝一切都好。它是關於自我保護——確保你的憤怒、挫折或悲傷能夠激發真正有所作為的行動,而不是只讓你精疲力盡。而且,老實說:如果我們都能停止讓彼此的壞心情變得更糟,生活不是會更好嗎?

問問自己:我能用不同的方式看待這件事嗎? 我能做些什麼有幫助的事情?然後,明智地選擇。未來的你(以及你身邊的每個人)都會感謝你。

這些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 Yale School of Medicine 的立場。

本文由第三方廠商內容提供者提供。SeaPRwire (https://www.seaprwire.com/)對此不作任何保證或陳述。

分類: 頭條新聞,日常新聞

SeaPRwire為公司和機構提供全球新聞稿發佈,覆蓋超過6,500個媒體庫、86,000名編輯和記者,以及350萬以上終端桌面和手機App。SeaPRwire支持英、日、德、韓、法、俄、印尼、馬來、越南、中文等多種語言新聞稿發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