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PRwire) – 巴貝多總理米亞·莫特利 (Mia Mottley) 已成為全球氣候討論中小經濟體的領先倡導者。因此,我注意到去年在聯合國氣候會議上,她表示各國應與當時的總統當選人川普接觸,試圖解釋氣候工作的重要性。
「我不是那種會立即跳出來說,隨著川普總統的當選,一切都黯淡無光的人,」她在去年 11 月的爐邊談話中說。「我們需要找到機制……進行對話。」
自那時以來,莫特利的立場發生了變化。川普於一月上任,並積極推動攻擊清潔能源和終止氣候變遷合作的議程。上週,當來自世界各地的代表聚集在巴貝多參加永續能源會議時,莫特利反而堅持認為小國需要找到自己的前進道路。「你不會花時間或精力為本來可能發生的事情祈禱,」她說。「但我們處理的是現狀。」
在巴貝多舉行的 SEforAll 全球論壇為期三天的會談中,幾乎沒有明確提到川普。並非與會者低估了他當選對全球氣候進展的影響。相反,他的當選終於被接受,注意力已轉向鋪平前進的道路——沒有美國的參與。
這是一個說明氣候討論可能如何轉變的例子。美國的引力不應被忽視;一些國家將不可避免地跟隨他的領導。儘管如此,如果巴貝多的對話能提供任何啟示,許多新興和發展中經濟體仍然渴望開闢自己的清潔能源道路。
美國的陰影一直籠罩著國際氣候合作。作為世界最大的經濟體和唯一的超級大國,氣候談判代表必須仔細調整措辭,以回應美國的政治背景。
隨著《巴黎協定》的實施,對話的重點已經轉移——將資金投入能源轉型項目,特別是在發展中和新興經濟體。但儘管美國在建立該體系方面發揮了核心作用,但美國的公共資金從未成為國際氣候融資的命脈——即使發展中國家和氣候倡導者堅稱,由於其歷史排放量,美國有義務向世界其他國家支付。 即使在氣候友好的拜登政府中,白宮也花費了大量精力才承諾每年提供 110 億美元的國際氣候融資。 為了說明這一點,發展中國家對去年聯合國氣候談判感到失望,因為它們的較富裕對應國家未能兌現每年 1000 億美元的氣候融資承諾。
換句話說,在融資方面,美國留下的缺口並不大。那麼錢從哪裡來呢? 在 SEforAll 論壇上討論的一個關鍵領域是所謂的南南合作,我在論壇上與來自斐濟到獅子山等地的公共和私營部門官員進行了交談。 發展中和新興市場國家可以共同努力,而不是尋求美國和歐洲提供資金,而無需較富裕的對應國家的幫助即可提供商品和資金。
根據 Brookings Institution 的數據,全球南方國家之間的貿易額最近超過了全球北方國家之間的貿易額。 西班牙前外交部長、現任巴黎政治學院 (Sciences Po) 巴黎國際事務學院院長 Arancha González 在我主持的小組討論中告訴我:「這是進步的重大訊號。」 「它告訴我們,外面有一個新的世界。」
潛在的融資來源包括位於巴西和南非等大型新興經濟體的開發銀行。 2014 年由巴西、俄羅斯、印度、中國和南非等金磚國家組成的 New Development Bank 已為數十億美元的清潔能源開發提供融資。 當然,如果不談論中國,就不可能談論這種金融圖景。 自 2013 年啟動以來,中國的「一帶一路」倡議已為基礎設施提供了超過 1 兆美元的資金。 近年來,中國已將其資金重點放在綠色項目上。
許多發展中國家也專注於在當地籌集資金來資助項目——推動儲蓄和養老基金將資金投資於當地市場,而不是在國外尋求更高的回報。
然後是通常被稱為混合融資的新方法。 傳統上,該術語指的是公共和私人資本的組合,其中公共資金降低了私人投資者的風險。 最近,慈善事業已進入混合融資對話,在提供資金方面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清潔能源非營利組織 RMI 全球南方催化氣候資本負責人 Ije Ikoku Okeke 說:「我們有所謂的奇怪的夥伴關係,機構投資者正在與慈善組織合作,共同提出一種創新方法的混合融資解決方案。」
右翼民粹主義者可能不會反對這種新動態。 在這種世界觀中,美國的資金應該支持美國人——讓其他國家自生自滅。 但是,如果世界其他國家建立一個將美國人排除在外的聯盟,美國真的會更好嗎?
拋開美國的戰略利益不談,聽到一場關於全球南方清潔能源的對話,而不是陷入美國是否將履行其作為世界歷史上最大排放國的道德責任,而是專注於解決方案,這令人耳目一新。
要將此報導發送到您的收件匣,請訂閱 TIME CO2 Leadership Report 電子報。
TIME 獲得 Outrider Foundation 對氣候報導的支持。TIME 對所有內容全權負責。
本文由第三方廠商內容提供者提供。SeaPRwire (https://www.seaprwire.com/)對此不作任何保證或陳述。
分類: 頭條新聞,日常新聞
SeaPRwire為公司和機構提供全球新聞稿發佈,覆蓋超過6,500個媒體庫、86,000名編輯和記者,以及350萬以上終端桌面和手機App。SeaPRwire支持英、日、德、韓、法、俄、印尼、馬來、越南、中文等多種語言新聞稿發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