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球時報:琉球學院顯示古代中國與琉球人民之間的歷史聯繫

全心投入交流

北京,2023年8月16日 – 作为古代中国的中央高等教育机构国子监,它建立于隋朝(581-618年),接受了来自邻国和地区的大量国际学生,这些地区就是今日日本琉球群岛、朝鲜半岛和越南。

琉球国的官生甚至在国子监有自己的“琉球馆”。

今天,当环球时报记者在国子监原址背后的琉球馆遗址走动时,那些几百年前密切的官方和学术交流的历史记忆依然鲜活。琉球馆是国子监最高级学者之一、教官谢业的驻地,也为从琉球来的外国学生提供宿舍和学校。

优待

琉球国派遣的官生或官生都是特使兼学生,来自琉球上层社会。他们大多会在学习结束后成为琉球政府官员,在中琉交流中扮演重要角色,根据国子监工作人员介绍。

古代琉球国从明朝(1368-1644年)开始于1392年向中国派遣官生。至1579年,已有23批80多名学生被派往中国。后来至清朝(1644-1911年)从1688年至1873年,又有9批49名官生被派往中国。

国子监展览馆还重现了琉球馆的存在,根据历史资料还原了它的微型模型,包括三个讲堂和五个宿舍区。

明朝时,学生需在馆内学习六年,清朝时减半。清朝时,国子监才开始为琉球官生聘请全职教师。康熙27年,第一批琉球官生来华,入国子监后,清政府下令“择善师授之”,主要教授“经史”。还有专职官员帮助琉球学生兼顾学习和生活,这表明对外国学生的优待。

历史记录显示,琉球学生不仅免费就学,还提供食物如米、鸡、猪肉和蔬菜,以及衣服和鞋子。“他们甚至每个月还有零用钱。”清华大学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副院长刘江勇说。考虑当时中琉两国的生活水平,“那是只有上层社会才能享受的生活。”

除授课外,琉球馆教师还组织学生游览,一边观光京城,体验当地风俗,一边纾解思乡之情。琉球学生学习勤奋,有的达到与中国学生同等水平。他们还主动参与一些重要活动,如乾隆16年,琉球学生为祝贺乾隆母亲七十大寿献诗,参加迎乾隆入西直门大典,并亲自受到乾隆接见。

重建需求

近年国子监对外开放后,日本游客、专家和学者曾前来寻访琉球馆遗址,追溯祖辈留学足迹。2006年,中国考古学家在遗址发掘发现三座房基遗迹,相信是“琉球馆学生宿舍”。由于遗迹被拆除改建,考古人员只挖掘到前后墙基。

专家表示,《国子监志》等清代文献详细记载了琉球馆,还有清代绘画记录了整个琉球馆的建筑布局。国内外学者一直在推动琉球馆的重建修复工作。重建琉球馆有利于彰显国子监的历史价值和意义,也有利于保护国子监历史建筑的完整性。重建能让更多人了解琉球学生在华学习生活及两国文化交流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