納粹集中營如何塑造亨利·基辛格的世界觀

Portrait Of Henry Kissinger

(SeaPRwire) –   第一位出生於外國的美國國務卿亨利‧基辛格,在1960年代和1970年代擔任外交官或總統顧問期間,可能最為人熟知,或是因為他支持如美國在越南戰爭期間造成數以萬計平民死亡的行動而飽受爭議。

但他自己最自豪的公職,是一項截然不同的工作。雖然他很少願意談論,但基辛格曾協助解放一個納粹集中營。

當時,基辛格是一名22歲的德國裔美國陸軍下士。雖然他後來表示加入美軍幫助他-他作為一個青少年移民到美國前,他的原名是海因茨,後來改名為亨利-在德國服役讓他的根更加真實。

「1945年4月10日,就在幾天前抓捕蓋世太保的休眠細胞之前,基辛格和其他84師成員在阿勒姆集中營看見了大屠殺,”尼爾‧弗格森在他的傳記《》中寫道,在其中弗格森重新發表了基辛格對那一天的兩頁反思。

「我看到棚屋,我觀察到空洞的臉孔,死氣沉沉的眼睛,」基辛格寫道。「你現在自由了。我穿著整潔的軍服,我生活在骯髒和貧困中,我沒有被踢打。我能提供什麼樣的自由?我看到我的朋友進入其中一個棚屋,帶著眼淚出來。’不要進去。我們必須踢他們才能分辨死者與生者。’」

這次經歷,他寫道,體現了「20世紀的人性」,在那個時候,生與死的定義似乎模糊不清。

六十多年後,在觀看有關該集中營的紀錄片《阿勒姆的天使》時,他表示看到受害者是他「一生中最恐怖的經歷之一」。他知道,如果他的家人沒有在1938年逃離德國,他也可能成為大屠殺的受害者。這一認識將在未來幾十年形成他的世界觀。

他後來寫信給他的父親,解釋他認為重要的是公平地證明民主制度的運作,但對那些負責這些行為的人來說必須「無情」。

當他在1973年擔任國務卿時,他表示他個人經歷教會他:「世界上沒有任何國家,一個像我這樣出身的人站在美國總統身邊是可想像的。如果我的出身能為政策制定做出任何貢獻,那就是從很小的時候我就看到什麼會發生在一個基於仇恨、力量和不信任的社會。」他說。「美國從未真正實現自己,除非它意味著超越自己。在我們為世界和平與正義、仁慈和人性而努力的同時,我們知道,美國在實現人類最深層的渴望時,實現了它最好的一面。」

本文由第三方內容提供商提供。SeaPRwire (https://www.seaprwire.com/)對此不作任何保證或陳述。

領域: 頭條新聞,日常新聞

SeaPRwire為公司和機構提供實時新聞稿發佈,覆蓋超過6,500個媒體庫、86,000名編輯和記者,以及90個國家350萬台財經用戶終端。SeaPRwire支持英語、韓語、日語、阿拉伯語、簡體中文、繁體中文、越南語、泰語、印度尼西亞語、馬來語、德語、俄語、法語、西班牙語、葡萄牙語等多種語言的新聞稿發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