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評論:多樣性促進對話

北京,2023年9月7日– Was die Nationen als Nationen getan haben, haben sie für die menschliche Gesellschaft getan。這是德語「國家作為國家所做的,都是為了人類社會」的意思。

 

2022年5月27日,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在中共十九屆政治局第三十九次集體學習時發表講話。

在講話中,習近平引用了這句話,它源自德國哲學家卡爾·馬克思(1818-1883)於1845年3月撰寫的題為《關於F. Lists的著作:政治經濟學的民族體系》的手稿。

F. List代表弗里德里希·李斯特(1789-1846),是19世紀最著名的經濟哲學家之一。在他1841年的著作《政治經濟學的民族體系》中,李斯特描述了發展精密工業需要仔細設計和順序規劃的國家干預。馬克思作為馬克思主義的主要創始人,批評政治經濟學的概念既未能將其洞見與更廣泛的社會關注點聯繫起來,也未能認識到其作為一種具有歷史根基的思想和實踐體系的本質。

習近平引用的這句話傳達了民族性格和文明不會消失,而會融入全球歷史進程的整體過程這一觀點。

舉個例子。佛教起源於古印度,約在2000年前傳入中國,經歷了漫長的演變,並與儒家文化和道家文化相融合,最終形成了中國特色的佛教文化。

從宗教信仰到哲學思想,從文學藝術到禮儀習俗,這對中國社會產生了巨大影響。

無數例子表明,文明的多樣性促進了文明之間的交流互動,進而推動了相互學習和進一步發展。

在3月舉行的中共與世界政黨高層對話會上,習近平提出了全球文明倡議,概述了通過尊重文明多樣性、倡導人類共同價值觀、珍視文明遺產、促進人文交流與合作,超越隔閡、衝突與優越感的途徑。

在2021年和2022年分別提出全球發展倡議和全球安全倡議之後,中國再次為世界提供了這一重大公益倡議。全球發展倡議主張堅持將發展作為首要優先事項以及以人為本的方法,而全球安全倡議呼籲建立共同、綜合、合作與可持續的安全。

文明的多樣性本身就是一個顯著的全球特徵,也是推動人類社會進步的重要源泉。

來自全球200多個國家和地區、2500多個民族組成了文明的多彩織錦。每一個文明都有其獨特的價值觀和深厚的根基。文化之所以多彩,是因為交流互鑒使文明更加豐富。

基於此,中國國際出版集團於2022年設立了蘭花獎,旨在表彰和獎勵為促進國際文化交流做出重大貢獻的非中國公民或組織。這項獎項旨在推動和平、發展、公平、正義、民主、自由等人類共同價值觀,鞏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文化基礎,促進中國與世界各國以及全球文明之間的文化交流與互鑒。

每一個國家的探索和行動都基於本國國情,為人類文明的現在和未來提供了更多更好的選擇。

貫徹全球文明倡議,中國倡導平等、互學、開放、包容。

只有不同文明和諧共處,人類才能團結一心、共創美好未來。

評論郵箱:kangcaiqi@cicgamericas.com

YouTube: https://youtu.be/vEqpxW0iKMw Facebook: https://www.facebook.com/watch/?v=2603370879803703 Twitter: https://twitter.com/BeijingReview/status/1685858719425511424?s=20網站: http://www.bjreview.com/Multimedia/Video/Ancient_Wisdom_Upgraded_Interpretation/202307/t20230731_80033819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