麥克萊莫要求停火「興德廳」校園抗議團結歌曲

Macklemore Performs In Milan

(SeaPRwire) –   麥克萊莫(Macklemore)最新的單曲「Hind’s Hall」——靈感源自在哥倫比亞大學及其他世界各地校園內見到的親巴勒斯坦主義活動——是美國抗議歌曲系列的最新作品,包括比莉·哈樂黛(Billie Holiday)的「Strange Fruit」和克羅斯比、斯蒂爾斯、納許與楊(Crosby, Stills, and Nash & Young)的「Ohio」。

這首歌的標題是指哥倫比亞大學的一場示威,最後演變成示威者與警察之間的對峙,導致親巴勒斯坦營地被清場。主要由學生及教職員組成的活動人士呼籲學校從以色列撤資,他們將學校一座大樓重新命名為「Hind’s Hall」,以紀念在加沙被以色列軍隊射殺的6歲女孩Hind Rajab。

「抗議與爭取和平有何威脅?/問題不在於抗議,而是他們抗議的對象」,這40歲的藝人如此表示。

麥克萊莫之前也曾以音樂表達政治立場。他以雙白金專輯「Thrift Shop」和「Same Love」成名,後者探討同性婚姻及對同性戀的接納。這位西雅圖饒舌歌手2016年與Jamila Woods合作的歌曲「White Privilege II」也曾在網上引起爭議。

麥克萊莫在11月4日華盛頓特區親巴勒斯坦集會上亮相支持,儘管他在10月20日的Instagram貼文中表示自己不認為是以巴衝突的專家。「哈馬斯對以色列人民實施的炸彈襲擊、綁架和謀殺是難以想像的殘忍,我為那些在這種不人道行為中失去親人的以色列人深感難過,」他表示,「但以集體懲罰的方式殺害無辜平民並不是答案。這就是我支持世界各地呼籲停火的人的原因。」

許多人在X上發表意見,支持這首歌。「這真的很有力量,感謝你創作這首歌,」2024年美國綠黨總統候選人吉爾·史坦表示。

一旦這首歌上線串流媒體,所有收入將捐贈給聯合國巴勒斯坦難民救濟及工程處(UNRWA)。

靈感來源

麥克萊莫無疑受到美國超過100場校園內外的示威或抗議活動影響,這些活動隨後擴散全球,才創作出「Hind’s Hall」。

哥倫比亞大學的營地,可能是所有其他抗議活動中獲得最多媒體報導,於4月17日首次設立,當時學校拒絕逮捕示威者。隨後幾天,行政管理層與學生之間的緊張局勢升級,最終示威者佔領校園草坪,甚至漢密爾頓大樓,這座建築曾多次成為學生佔領的場所。

哥倫比亞大學有著悠久的學生領導抗議傳統,1968年的越南戰爭抗議與2024年的情況 strikingly 相似。但校園抗議活動多次發生,學生過去也曾為種族平等和私營監獄問題發聲。最近一次哥倫比亞大學抗議中被捕學生表示,他們從校園被帶到警察局的整個過程中都在唱歌,以緩解緊張情緒。

視頻包括示娜活動的畫面,以及支持以巴衝突的政治領導人。

這首歌對目標明確,麥克萊莫表示不會在下次選舉中投票支持喬·拜登,也批評警察。在第二段中,他提到社交媒體在抗議活動中發揮的作用,指出即使TikTok被封禁,人們已經看到「瓦礫、建築物、母親和孩子」。他對以色列的批評尖銳,稱其依靠「種族隔離制度」來「維持長期占領和暴力歷史」。

歌手接著表示希望「停火,不需要聽Drake的回應」,指Drake的持續爭執,然後以「如果你在加沙,你會做什麼?」作結,「你願意冒什麼風險?你願意付出什麼?如果那些是你的孩子呢?」

抗議歌曲歷史

雖然許多人可能會想到鮑勃·迪倫(Bob Dylan)的「Blowin’ In the Wind」或山姆·庫克(Sam Cooke)時代的民權運動歌曲「A Change is Gonna Come」,但抗議歌曲早已成為「美國社會的一部分」。

抗議歌曲甚至可以追溯到美國革命戰爭時期,例如「Yankee Doodle」就在英軍在約克鎮投降後被演奏。18世紀和19世紀的抗議歌曲與現代版本不同,當時的歌手會為已有旋律創作新的歌詞,方便活動人士輕鬆學習。

例如1844年歌曲「Get off the Track!」就是根據「Old Dan Tucker」的旋律創作,但其他歌曲如「Sometimes I Feel Like a Motherless Child」則以被擄為奴的觀點敘述家人分離的感受。這類歌曲屬於精神歌曲類型,在廢除奴隸制前幾十年興起。其中最著名的包括「Follow the Drinking Gourd」和「Go Down Moses」。

其他歌曲至今仍廣為人知,比如貝伊oncé2018年在科切拉音樂節演唱版本的「Lift Every Voice and Sing」,也稱為《黑人國歌》。但60年代無疑是抗議音樂的黃金時代,當時的流行歌手紛紛以歌曲表達對越南戰爭和美國種族歧視的不滿。

網路反應

大多數人對麥克萊莫新歌的反應都很正面。前聯合國人權官員克雷格·莫基伯(Craig Mokhiber)在10月下旬辭職並呼籲將加沙形勢定性為「種族滅絕典型案例」後,也表態支持這首歌。「這首歌在傳統的60年代抗議歌曲傳統下非常出色,但更新了形式適應新時代,利用說唱音樂為正義事業發聲,」他在周一的貼文中寫道。

「Hind’s Hall應該成為更多藝術家利用才華為反種族滅絕發聲的開端,」一位用戶表示,「它的質量不應只限於此。我的天啊。」

然而,以色列的支持者對這首歌提出質疑。「反猶太主義就是反以色列主義,」周二一位用戶表示。許多批評人士也指出麥克萊莫2014年曾因戴著帶有假鬍子和大型假鼻子的服裝而被指控模仿猶太人刻板印象。麥克萊莫在博客中回應,他無意模仿「猶太人刻板印象」,並為任何人感到冒犯而道歉。

還有人批評麥克萊莫得到太多稱讚。奧拉·奧傑武米(Ola Ojewumi)在一篇文章中寫道:「讚揚白人饒舌歌手如麥克萊莫說出黑人饒舌歌手多年來一直在說的話,就是白人優越主義。他得到說這些話的自由和保護,不是給有黑皮膚的人。」

本文由第三方廠商內容提供者提供。SeaPRwire (https://www.seaprwire.com/)對此不作任何保證或陳述。

分類: 頭條新聞,日常新聞

SeaPRwire為公司和機構提供全球新聞稿發佈,覆蓋超過6,500個媒體庫、86,000名編輯和記者,以及350萬以上終端桌面和手機App。SeaPRwire支持英、日、德、韓、法、俄、印尼、馬來、越南、中文等多種語言新聞稿發佈。